
文 | 缸瓦市浮云 对财富认知局限 老人日常对小额差价敏感 却在面对大额诈骗时因缺乏概念而轻易中招
我妈花了几十元网购雪燕,非让我喝,嘴里念叨着这东西可养生了。 同事的母亲更绝,吃个梨都得放在保健床上 “消磁”,坚信消磁后的梨保健功效更佳。 我三姨夫呢,天天雷打不动地去听养生课,就为了课后能领到 5 枚鸡蛋,可最后,还是掉进了推销者的套路,被忽悠着买了一堆保健品和按摩仪。 那些所谓的 “推销者”,对顾客那叫一个热情,一口一个 “爹妈” 叫着,情绪价值给得满满当当。 人都会变老,正值壮年的我们,不妨以当下这些现实为镜,好好想想未来的自己。 01 省到破财的无奈循环 老年人过日子,常常秉持着能省则省的观念,可有时候,这种节俭却走向了极端。 家里那台 90 年代买的冰箱,又小又破,箱体还漏气,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买个新冰箱,虽说要花上一千块钱,但从长远来看,新冰箱更省电,用不了多久就能把买冰箱的钱省回来。 可老人往往就是舍不得这笔钱,依旧让那台老冰箱 “带病工作”。 一旦家里有了病人,日子更是过得像打仗一样。每天从医院回来,就得赶紧做饭,一日三餐加上收拾,前前后后得花掉6个小时。 出门买点东西,把老伴儿独自留在家里,心里也是提心吊胆的。 子女提议雇个保姆或者请个钟点工来帮忙,老人却坚决不答应,觉得这是在浪费钱。 结果呢,长期紧绷的神经终究还是不堪重负,最后老人自己也病倒住进了医院,这一住院,几万块钱就没了。 仔细想想,这到底是图啥呢? 不过,老人也不是对所有的开销都锱铢必较。 比如回老家请客招待亲友的时候,他们就格外大方,为了在乡亲面前显得体面,花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似乎这样就能收获满满的开心。 02 自以为是的认知陷阱 有些老年朋友,对财富的认知有着独特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超市鸡蛋比门口便宜几毛钱这种事格外敏感,对于价值几毛、几元甚至几十元的东西,心里都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 毕竟,他们大半辈子的生活,接触的大多是这个数量级的消费,百万以上的交易对他们来说,就像天方夜谭,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 这就导致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老人平日里为了省几毛钱煞费苦心,可一旦遇到别有用心的骗子,被忽悠着掏出几十万、几百万时,却往往毫无察觉。 因为那笔巨额钱财对他们来说,就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他们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 在日常心态方面,许多工农出身的老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 他们觉得外面的东西脏,出门办事麻烦,在外面睡觉睡不好,外面到处都潜藏着危险,容易生病,天气也总是忽冷忽热,还没有人跟自己聊天解闷。 在他们心里,自家那看似破旧的房子,才是最舒适、最安心的港湾。 面对新生事物,老人们往往本能地抗拒。 他们总觉得自己阅历丰富,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自己的想法永远正确,比子女们更加老道。 这种过度的自信,恰恰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骗子们只需稍加挑拨,就能轻易破坏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打开老人被骗的大门。 03 回避学习的认知盲区 岁数大了,不少老人虽然还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却缺乏学习制度的约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时,他们总想找个所谓的 “行家” 来帮忙解决,却不愿意自己去深入学习、研究。他们既没有能力独立外出考察,也不舍得花钱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毕竟,在他们过去上班的日子里,从来没有自己掏腰包支付过 “考察路费” 这样的费用。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批老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现金存款,远远超过了年轻人。 然而,他们的认知水平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供给的方向和资产的价格。 从我们身边的现实场景来看,老人因认知局限而遭受财富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 04 伤害程度与概率的现实考量 将那些对家庭财富造成伤害的事件,按照伤害程度和发生频率大致排个顺序(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权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食品神奇化: 伤害度★ 概率★★★★★ 高科技磁疗器和枕头: 伤害度★★★ 概率★★★★ 高级营养治百病的深海鱼油: 伤害度★★ 概率★★★★ 实际上,人体确实需要注意一些营养补充,比如 65 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会丧失摄入维生素 B12 的能力,补充维生素 B12 有助于避免恶性贫血和神经系统被破坏。 但除了这类真正有科学依据的营养补充,其他一些所谓的 “高级营养” 产品,大多只是花钱买个心理安慰。 神奇的药粉: 伤害度★★★ 概率★★★★ 有些不良商家在药粉里可能只是添加了玉米粉和色素,要是遇到更恶劣的,使用质量差的胶囊,甚至添加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有兴奋作用的成分,让人误以为是神药,那就危险了。 旅游地产: 伤害度★★★★ 概率★★ 但购买旅游地产的决策过程比较复杂,所以中招的相对不多。 一旦陷入这个陷阱,往往意味着一大笔巨款打了水漂,房子不能住、不能租,也没有二手市场,对家庭财政和关系都是沉重的打击。 国宝帮: 伤害度★★★★ 概率★ 集邮都能让人上瘾,这种捡漏的梦更是让老人深陷其中,家里地上、柜子里摆满了所谓的 “国宝” 瓷器。 理财投资: 伤害度★★★★★ 概率★★ 保姆上位: 伤害度★★★★★ 概率★ 有的成功弄到结婚证,有的则拿到了最新遗嘱。 这到底是伤害还是幸福,很难说清楚。 但在大城市,老人的房产和资产价值不菲,一旦被保姆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保姆作为依附于雇主的角色,深知老人怕子女嫌烦的心理,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会对老人格外耐心。 而老人在与保姆的相处中,被需要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相比之下,子女们往往觉得老人的钱财给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有额外的付出和感恩之情,这就使得老人在情感上更容易偏向保姆。 05 骗子的套路剖析 隔离认知:骗子常常使用一些超出老人认知圈的知识来设局。老人大多不服老,总觉得自己不会被时代淘汰,一开始会装作对新事物也略知一二,结果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骗子的逻辑陷阱。 隔离联系:通过免费送鸡蛋、免费旅游等手段,将老人拉到一个封闭的场所。在那里,一群助手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对老人进行洗脑,让他们对神奇产品深信不疑,进而纷纷抢着购买。 离间原有的信任关系:骗子善于挑拨离间,故意在老人面前暗示子女不关心他们,以此破坏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关系,让老人在情感上更加孤立无援,从而更容易听从他们的摆布。 不得不说,绝大多数老人很容易在这样的套路下上当。 老人固然有善良的一面,但在财与权方面,他们和年轻人一样,有着自私自利的本性。 手中掌握的资源越多,就越容易多疑。 而骗子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无论是谈钱还是谈感情,都能精准地满足老人内心的理想愿望,让老人一步步陷入骗局。 06 亲友的应对策略探索 面对老人频频上当的现状,亲友们往往感到无奈,毕竟老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 不过,还是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供尝试: 闹场:这种方式并不常见,因为上当的老人顾及面子,子女也大多有工作在身,不愿意为了此事大吵大闹,丢了颜面。 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子女亏不起那笔钱,此时钱比面子更重要。 而且他们时间相对充裕,跑去闹一闹,做生意的骗子往往怕影响生意,老人也会因为觉得丢人而不再参与。 提高消费阶层:免费鸡蛋、免费旅游这类骗子常用的手段,往往质量不高。 子女可以多带父母出门体验豪华的生活,买两块钱一个的鸡蛋,一百块钱两斤的油,让家里的高品质食材堆得吃不完。 久而久之,老人就会习惯性地鄙视那些贪图小便宜的劣质产品,虽然这样做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相比老人上当受骗的损失,还是划算得多。 找受骗方的软肋:老人大半辈子的生活中,无论是上班、做生意还是处理亲戚关系,难免会有一些恩怨情仇。 比如,发现老妈总买养生燕麦、去躺养生床,不妨对她说:“听说表姨的朋友圈天天早上晒吃燕麦粥,她孩子开了个养生按摩馆,靠这个赚钱换房,搬到新小区了。” 要是老妈和表妹恰好有过矛盾,恩断义绝二十年,那她再看到燕麦和养生床,肯定会心生厌恶,自然也就不会再上当了,反其道而行之,效果很好! 结语: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如何守护老人的财富和权益,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不仅需要子女们的关心和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老年人的科普教育和防骗宣传,让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不再被骗子的套路所伤害。
商家把普通的米、面、杂粮、油等食品吹得神乎其神,声称人的身体就认这些 “五色高粱米”,富含各种神奇的营养素,价格也随之飙升到一斤几十元。
这类产品价格一般得上千,老人越是对其原理一知半解,就越觉得它们能让人长命百岁。一旦购买,不仅亏了钱,还有可能因为使用不当对身体造成伤害。
商家宣传深海鱼油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神奇营养,能包治三高,让人活到九十九。
购买这类产品,每次花费从百十块钱到万把块钱不等。
看着美丽海岸的蓝图,一辈子生活在内地的老人往往会心动不已。
骗子一句 “叔,这鸡缸杯和坛子,这里是特征您拿放大镜对对照片,另一个就在故宫”,就能让老人陷入捡漏的美梦中。
骗子承诺包赚不赔,在崩盘逃跑前,还会按时给老人支付本息,营造出信用良好的假象。一旦老人上钩,不仅可能血本无归,还可能搭进去亲友关系,引发债务危机,最终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家庭关系也随之破裂。
保姆对孤寡老人嘘寒问暖,体贴入微,甚至使用引诱手段。
责编:彭月娥
来源:认知宝典微信公众号
李国军专题调度产业链群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邵东市人民政府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罗健康到乡镇调研产业振兴和基层治理等工作
李国军调研项目建设:全力以赴保障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
邵东市城区商会举行2025年年会
邵东市召开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调度会
付凯军到双凤乡调研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工作
付凯军到邵东市信访局接访
下载APP
分享到